2025年3月9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宣布,正式启动“体重管理年行动”,并发布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及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(2024年版)》。
这两份文件首次以国家级指南的形式,为超重、肥胖人群提供科学减重路径,同时明确要求餐饮行业——尤其是承担大规模供餐职能的企事业单位食堂——将健康饮食管理纳入服务体系。
根据指南预测,若不加干预,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突破70.5%,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也将达到31.8%。这一趋势不仅威胁国民健康,更将加剧医疗负担。
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指出:“体重异常已成为慢性病及癌症的重要诱因,必须构建从家庭到社会餐饮的全链条防控体系。”
传统食堂以“吃饱”为核心目标,但在新政策框架下,其职能被重新定义为“体重管理的第一道防线”。
而国家卫健委曾明确要求,食堂需结合地域饮食文化,提供符合能量控制、营养均衡的餐食,并建立配套的健康宣教机制。
指南核心:食堂健康餐食的“四梁八柱”
结合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》及《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指南》,食堂需从以下维度重构服务体系:
1. 科学配餐:能量与营养的精准平衡
能量分级管理:按性别、劳动强度定制餐食,男性每日摄入1200-1500kcal,女性1000-1200kcal。例如,轻体力劳动者推荐“理想体重(身高-105)×20-25kcal”的个性化方案。
三大营养素配比:脂肪供能比20%-30%,蛋白质15%-20%,碳水化合物50%-60%。早餐、午餐、晚餐供能比严格遵循3:4:3原则。
地域化食谱创新:东北地区保留“铁锅炖鱼”但减少油脂,西北“臊子面”改用全麦面粉,华南增加低糖煲汤,实现传统风味与健康需求的融合。
2. 食材革命:从采购到加工的全程控脂减糖
优选清单:全谷物替代精米面(如糙米、燕麦)、低脂高蛋白食材(去皮鸡胸肉、鱼虾)、低升糖指数蔬果(西兰花、柚子)。
限用清单:禁止采购肥肉、动物油脂,限制含糖烘焙品,油炸食品每周供应不超过1次。
烹饪升级:推广蒸、煮、炖等低油烹饪法,试点“无明火厨房”减少煎炒,使用喷雾油瓶控制用油量(每日每餐≤5g/人)。
3. 服务模式:分餐制与数字化干预
小份多选:推行“一主荤+一副荤+三素菜”的小份套餐,允许自由搭配但设定总热量上限。
分时段供餐:晚餐供应时间提前至17:00-19:00,餐后不再提供高糖水果或点心,仅保留饮水服务。
智能终端应用:通过扫码获取餐食能量标识,接入健康APP记录每日摄入,实现“吃多少算多少”的精准管理。
4. 环境营造:从餐桌到空间的健康生态
视觉引导:张贴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海报,设置“食物红绿灯”标识(绿色推荐、黄色限量、红色禁止)。
行为干预:按“蔬菜→肉类→主食”顺序摆放餐线,使用小号餐盘降低食量,免费提供低钠盐和香草调料。
健康监测点:配备体脂秤、血压仪,定期邀请营养师驻场解读报告,形成“评估-饮食-反馈”闭环。
标杆案例:先行食堂的实践启示
1. 某央企食堂:数据驱动的“减重激励计划”
该食堂与华为运动健康合作,员工用餐时自动同步能量数据至健康档案。月度减重达标者可兑换健身课程或健康食品礼包,3个月内参与率提升至82%,人均体脂率下降1.5%。
2. 高校食堂:地域化改良的“轻主食革命”
西北某大学将“油泼面”改造为全麦面+橄榄油泼制,配菜增加莜面鱼鱼、荞麦凉皮,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从65%降至55%,学生满意度反升20%。
3. 互联网大厂:AI营养师的“千人千餐”
某头部科技公司食堂引入AI算法,根据员工体检数据生成定制食谱。例如,BMI≥28者自动匹配低GI(升糖指数)套餐,系统半年内减少高热餐食选择频次37%。
挑战与未来:团餐行业的“健康转型”路径
1. 成本管控难题
全谷物、低脂食材采购价较传统原料高15%-20%,需通过定向采购、政府补贴及健康餐溢价(如设置“减脂专窗”)化解压力。
2. 员工培训体系
厨师需掌握低盐低糖烹饪技能(如用柠檬汁替代糖醋汁),服务员应具备基础营养知识。建议联合行业专业机构(如团餐界)、协会开展“健康烹饪师”认证。
3. 政策衔接机遇
《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指南》已纳入“健康中国企业”评选标准,未来或与医保挂钩,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。
体重管理绝非短期节食,而是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。当食堂从“能量供应站”转型为“健康策源地”,其意义已超越餐饮本身——这是一场关乎国民体质、医疗负担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实践。
正如《指南》所强调:“减重要循序渐进,每月2-4公斤是安全线。”而团餐行业,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线。
文章转载:团餐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