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合肥某社区老年食堂,全自动炒菜机器人48秒完成一道素菜,3分钟内出餐,日均服务150位老人,彻底解决了中央厨房配送导致的菜品变凉、口感下降问题。
烹炒、投料、翻炒、出锅——这些原本需要专业厨师完成的工作,如今在越来越多的食堂后厨里,正被机械臂精准复刻。
这场静默的革命正从餐饮业蔓延至团餐领域,预示着厨房形态的根本性变革。
一、机器人“攻占”后厨的现状
2024年上半年,中国炒菜机器人销量暴涨670%,餐饮后厨正经历一场“去人化”颠覆。
在杭州长庆街道王马大运河社区食堂,机器人“大厨”已成为主角。
工作人员只需将配比好的菜品原料放进机器,启动后,机械臂便会自动开火、倒油、投料、翻炒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。
这些机器人已不再是简单的自动翻炒设备。
在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可浓主题实验餐厅里,一场人机“烹饪对决”展现出技术的精进:“数字厨师”用机械臂精准抓取调料、食材,倒入铁锅中,经过翻炒、加水、焖煮等环节,4分钟左右完成一道热气腾腾的菜肴。
目前的烹饪机器人多数处于“3.0场景定制阶段”,已分化出火锅店专用“底料机器人”、高校食堂“百人份大锅菜模块”、高端餐厅“米其林复刻程序”等垂直品类。
团餐领域成为烹饪机器人渗透最快的市场之一。
团餐企业的一线人员只需录入烹饪时间和相关菜谱,将食材搁置设备内即可完成烹饪工作,实现一键操作和全自动清洗,大大降低对厨师的依赖。
与传统厨房相比,机器人厨房显示出显著优势:在单菜人力成本上,传统厨房需3.2元,机器人厨房仅0.8元,降幅达75%。
日均出餐量从人工的200份/人提升至500份/台,增长150%;厨房面积从40㎡压缩至25㎡,节省38%。
二、团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急迫性
团餐产业为何对机器人技术展现出如此强烈的需求?
数据显示,团餐占据了餐饮行业30%市场份额,2023年我国团餐市场规模超过2.25万亿元,食材供应占到了营收的45%以上。
然而,这个庞大市场的净利润率却维持在3%~5%左右,远低于社会餐饮。
团餐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。餐饮业头顶的“三座大山”中,“厨师荒”已成为最尖锐的痛点。
行业数据显示,厨师岗位已连续多年位列“最缺工”职业榜单,一线城市厨师月薪普遍突破8000元,北京大锅炒锅师傅月薪甚至高达1万元起,年流失率超50%。
政策东风加速了技术破局。
随着“新质生产力”成为国家战略,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研发,炒菜机器人年增速突破120%。
团餐领域渗透率已逼近25%的临界点,从高校食堂到社区助老餐厅,一场效率革命势不可挡。
“团餐这口锅,要用数字化的火候来喂。”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霍海梅表示,在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,要运用好数字化手段提升团餐的效率和效益。
智能化技术能帮助团餐企业优化管理,提高效率,已成为行业共识。
随着技术发展,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成为下一代餐饮机器人的方向。
三、机器人技术与传统烹饪的碰撞
尽管技术进步显著,但机器人烹饪依然面临“锅气”争议。
不过,技术突破正在消解疑虑。如芯厨师的凹形铁锅设计,通过气流控制保留“锅气”。
当某连锁品牌通过3000台机器人将人力成本占比压至7.2%,当宫保鸡丁的出餐时间被精确到秒,中餐标准化终于撕掉了“依赖预制菜”的标签。
另一个核心挑战是中餐标准化的难度。
泉州菜的代表菜品炣杂鱼,成为首个被“数字化”的对象。
“数字化转型为泉州菜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。”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汪京强指出,传统上,泉州菜的技艺传承依赖于师徒间的口传心授,现在他们正在进行泉州非遗美食数据库建设,今后经典菜品的制作过程将有机会量化为数据模型。
这意味着未来只要有了泉州菜的“数字基因”,无论距离多远,人们都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泉州风味,实现全球范围内的“云传承”。
四、人机协作的团餐未来
面对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,行业内部开始出现是否取代人工的讨论。
但更可能的前景是人机协作。在厨房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,厨师的作用仍然很重要。
“数字厨师”的出现将使厨师从重复性的基础烹饪工作中解脱出来,专注于菜品创新与研发。
如深圳一家快餐品牌引入机器人后,厨师团队从繁重劳动中解脱,转向菜品研发,新季度开发效率提升120%。
机器人烹饪的标准化也助力团餐企业实现品质统一。
使用炒菜机器人的“小女当家”快餐,在北上广深开出200多家直营店,顾客评价高度一致:“每家店的味道像复制粘贴。”
这对于连锁团餐企业来说,意味着品控的革命性提升。
“产业端的联动效应同样不容小觑”。未来数字化菜品所需食材都需按照预设程序进行清洗、切配,将催生对标准化供应链的需求,净菜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”汪京强预判道。
对于团餐产业来说,机器人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,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。
从机械臂到真正的具身智能机器人,这条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短。
文章来源:团餐界